建筑垃圾棒条筛(也称为格栅筛、阶梯筛)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生产线中前端预筛分的关键设备,主要用于分离超大尺寸物料(如大块混凝土、砖石、木材等)和细料(土壤、碎屑等),为后续的破碎、精细筛分等工序做准备。
优点
防堵塞性能好:
这是棒条筛最核心的优势。其结构由平行排列的、间距固定的钢棒(棒条)组成,形成巨大的间隙(通常可达100mm以上,甚至几百毫米)。
大块物料(如混凝土块、砖块、木材、塑料布等)能轻松通过或在棒条上滚动下滑,极少发生卡堵现象。尤其适合处理成分复杂、含大量缠绕物(如钢筋、铁丝、塑料膜、织物)和大块异物的建筑垃圾。
处理能力强,通量大:
巨大的间隙和倾斜安装的角度(通常30-45度)使得物料能够快速通过筛面,单位时间处理量非常大,适合作为前端粗筛设备处理大量原始垃圾。
结构简单,坚固耐用:
主要部件就是一组棒条和支撑框架,结构相对简单。
棒条通常采用高耐磨钢制造(如锰钢),能够承受大块物料下落和滚动的强力冲击,整体设备坚固可靠。
维护成本较低:
没有复杂的振动机构(通常依靠重力或少量振动辅助)或筛网,易损件主要是棒条本身。
更换单根或几根磨损严重的棒条相对容易且成本可控。
分离大块异物效率高:
对于尺寸明显大于棒条间隙的超大物料(如大型混凝土块、废弃家具部件、大块金属等),能非常有效地将其分离出来,保护后续的破碎机等设备免受损坏。
物料适应性好:
对物料湿度、粘性的敏感度相对较低。湿粘物料不容易像在细网筛上那样糊住筛孔(因为它没有“孔”,只有“缝”)。
缺点
筛分精度低:
这是最主要的缺点。它只能进行非常粗略的“两级”筛分:小于棒条间隙的物料(筛下物)和大于棒条间隙的物料(筛上物)。
无法提供多种粒度的精确分级(如0-10mm, 10-30mm, 30-100mm等)。筛下物中包含所有小于间隙尺寸的物料,可能混杂着泥土、小石块、碎砖、碎木屑等,需要后续设备进一步精细筛分。
筛分效率相对较低:
物料在棒条上主要依靠重力滑落或滚动,相对运动较小。一些接近间隙尺寸的片状物料(如薄木板、塑料板)可能以特定角度“漏”下去,而一些稍大于间隙的块状物可能卡在缝隙处短暂停留或弹跳过去,导致实际分离效果并非完全理想。
棒条易磨损和变形:
虽然棒条耐磨,但在持续承受大块重物冲击下(尤其是进料端),棒条表面会磨损,极端情况下可能发生弯曲变形。需要定期检查更换。
噪音和粉尘较大:
大块物料撞击棒条会产生较大的噪音。
物料在滚动滑落过程中容易产生扬尘,需要配备良好的除尘设施。
对细料保护不足:
筛下物是直接落下的,如果落差较大,其中的易碎物料(如砖块)可能会被摔得更碎,产生更多粉料,可能不是所有工艺都希望这样。
调整灵活性差:
筛分间隙(棒条间距)是固定的。如果需要改变分离粒度,通常需要更换整个筛面(棒条组)或设备,不像振动筛那样可以通过更换筛网来灵活调整。
棒条筛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强大的防堵能力和高效分离超大物料的能力,是建筑垃圾处理线前端预处理的理想选择。 它像一道“铁闸”,将可能损坏后续设备的大块异物、缠绕物拦截下来,同时让中小物料快速通过进入下一道工序。
它不适合需要精确分级或生产特定规格骨料的场合。 其筛下物通常需要紧接着使用振动筛、滚筒筛等设备进行精细分级。
选择棒条筛时,关键是确定合适的棒条间隙尺寸,这需要根据进料中目标“超大物”的尺寸和后续破碎机允许的最大进料尺寸来决定。
上一篇: 高温矿渣筛分设备
下一篇:没有了